普通高校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复习题1

时间:2013-08-03 09:35 来源:未知 作者:博联教育 点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习提示
【题解】
《天净沙》,曲牌名。元代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套数由同一曲调中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这首《天净沙》是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作者马致远,元代有名的散曲作家,人称“曲状元”。号东篱,散曲集为《东篱乐府》。
这首小令只有短短5句28字,通过苍茫萧瑟的秋景的描绘,将一个长期漂泊、流落异地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表现得十分深刻,显示出作者高度的概括力及其精巧的艺术构思。
【思想内容】
这首小令借郊野黄昏的秋景抒情,抒发了作者深沉的秋思,表达了游子思乡、倦于漂泊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失意文人共有的寂寞愁苦的情怀。
【结构层次】
可分两层。
前三句写景,景中含情,秋景触发了游子思乡之情,游子借秋景抒情。情调感伤低沉,为末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了铺垫。
末两句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全曲的点睛之笔,点明主题:游子思归,倦于漂泊。
【艺术特点】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作者在这首小令中是把一组组景物组成色彩浓郁的画面来传达感情的。作者将“断肠人在天涯”的浓重的愁思融进孤寂、苍凉、萧索的秋郊日暮的画面中,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马背上主人公疲惫而憔悴的身影,感受到作者寂寞的情怀。
2.语言凝练自然,明白如话,而又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特别是开头三句的“鼎足对”,由三组名词九种景物构成,既没用动词,也没有关联词连接,而意境自现。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天净沙・秋思》前三句用各写三种景物的词语构成
A.排比                 B.鼎足对
C.流水对               D.博喻                                         [  ]
2.下列曲词中,概括全篇主题思想的是
A.枯藤老树昏鸦              B.小桥流水人家
C.古道西风瘦马              D.断肠人在天涯 [  ]
3.人称“曲状元”的元代散曲作家是
A.王实甫                    B.关汉卿
C.郑光祖                    D.马致远 [  ]
4.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篇
A.小令                      B.套曲     
C.慢词                      D.杂剧 [  ]
5.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紧接“枯藤老树昏鸦”的句子是
A.小桥流水人家              B.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西下                  D.断肠人在天涯                           [  ]   
6.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
A.设景抒情、时空跳跃         B.设景抒情、多用比兴
C.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D.借景抒情、多用比兴                    [  ]
二、阅读分析题
阅读这首散曲,回答下列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小令前三句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3)这首小令的末一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4)这首小令是如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D    4.A    5.A    6.C
二、阅读分析题
(1)表达了作者游子思乡、倦于漂泊的情绪。
(2)前三句将九个名词、九种景物并置组合,构成“鼎足对”。
(3)最后一句情语,在全曲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明了本曲的主题:游子思乡、倦于漂泊。
(4)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古代,很多时令、景物已附有相对稳定的喻义,秋及秋景,多含萧瑟凄凉、孤寂落寞之意,看藤枯树老,想人生短暂,岁月蹉跎,青春不驻;看日落,知黄昏本为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之良辰,而此时自己却孤独漂泊在异土他乡;看“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鲜明对比,愈发感到自己的孤寂落寞,这一切触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题,正因人在天涯,日夜恋土思乡,以至“断肠”。

云南博联教育 云南成人高考报名,昆明成人高考 云南函授报名,昆明函授报名